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率先探索水利工程钢制闸门物业化,温州推出“管养分离”的市场化样板

率先探索水利工程钢制闸门物业化,温州推出“管养分离”的市场化样板

时间 : 2019-10-28 11:03 浏览量 : 113

闸门厂家优质1600多年历史的“东瓯名城”温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兴水利、治水害、不断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历史。

千百年来,以水为脉的温州,陆续修建各类水利工程,将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保障温州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温州市相继建成了温州西向排洪、瓯江防洪堤、鹿城瓯江治理一期、永嘉上塘应急排涝等一大批重点防涝排洪工程,也探索出许多兴利除害的治水经验;特别是率先实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推向市场化,从而实现管养分离,有效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今天,浙江省水利厅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推出的“激流勇进——浙江水利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带你走进温州,说说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探索的故事。

探索水利工程“管养分离”

温州首次引入社会力量

温州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全市共有大小河道1.4万条,河网总长度达1.8万公里。浙江省八大水系中,瓯江、飞云江、鳌江都从这里奔流入海。漫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河网网络,形成了独特的水城风貌。

近年来,温州市各级政府对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水利行业发展不断加快,截至目前,温州市共有水库328座,标准海塘457公里,各类大小水闸千余座,水利工程点多、面广、线长。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建水利工程陆续投入运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任务越来越重。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规定,水利工程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交付其它工程单位管理,并按照管理标准配备人员编制。但是,除了少数大、中型工程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外,绝大部分小型工程尤其是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均直接交由乡镇管理。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维修养护不到位、管理经费难保障等问题。

为破解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难题,温州市水利局以国家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工作为契机,借鉴城建行业居住小区管理模式,探索试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

从2012年开始,温州市水利局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水利工程管理,逐步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推向市场,率全省之先推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

(温州西向排洪工程 杨冰杰 航拍)

制定物业化管理标准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水利工程关乎民生,事关温州近千万百姓的防汛安全,将其维修养护工作推向市场,这在当时无异于是一个冒险的改革措施。再加上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水利工程物业化的大方向没有错,但是事关民生,防汛安全不可小觑,我们必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温州市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红健介绍。

将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交给第三方市场,一旦维修养护做不到位将会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万一出事了怎么办?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谁也承担不起这样大的安全责任。

要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就必须在招标之前就严格设立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提前预防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同时,管理单位定期对水利设备进行运行检测,确保工程设备处于正常状态。“这样的水利工程检查,等于为防汛安全再上了一道保险。”李红健说。

2012年12月,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温州制定出台了《温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试行)》。

2013年12月,温州制定出台了《温州市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合同范本(合同条款、工作要求和技术标准)(试行)》,为物业化管理的实施构建了初步框架。这是全国第一个出台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维修养护的地方标准。

2015年1月,温州市政府印发了《温州市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社会力量购买管理办法(试行)》。同年7月,发布实施了中型水库、海塘、水闸、农村水电站等四类水利工程管理地方标准,8月,温州市水利局印发《关于大力推行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这一系列文件出台为物业化管理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政策引导和保障。

“当时可以承担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企业还不多,首当其冲需要培育市场主体,我们依据文件,制定技术标准,定期对申报的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初期认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一级企业23家。”李红健介绍道。

对于企业的维修养护人员,水利部门都要求他们参加水利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对于关键的技术岗位,比如海塘工程中,水闸运行的闸门工、负责机电设备运行的机电工,以及观测工等,都设置了专业门槛,要求他们持证上岗。

为确保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落实到位,温州市水利局在招标之初规范合同文本,设立激励机制,每个月对维修养护工作进行现场检查,每个季度进行打分,通过考核制定奖罚措施,确保工程管理水平继续稳步提升。